淡綠色玻璃光釉陶瓷是明代的,當(dāng)時的明代成化年間,景德鎮(zhèn)開始燒造有單一孔雀綠釉的瓷器。其燒造方法有兩種:一是在素胎上直接掛釉燒制,這樣的釉面容易開片剝落;二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,這樣的釉面剝落較少。
從傳世的實(shí)物看,孔雀綠以正德年間為多為精,它突破了宋元以來綠釉色調(diào)深暗的原始狀態(tài),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翡翠羽毛,碧翠雅麗,綠釉掩映著黑藍(lán)色魚藻紋樣的裝飾,別有情趣,是正德時期瓷器的典范。嘉靖時期,在瓷坯上掛含銅釉料,經(jīng)高溫氧化氣氛燒成翠綠釉。清代康熙時期是綠釉燒制的全盛期,色調(diào)豐富,原有品種“瓜皮綠”在清代康熙年間燒造最為成功,尤其是用這種釉色裝飾造型為瓜行的器物,更是彌足珍貴。雍正時期,瓜皮綠釉層肥厚滋潤,綠中泛黃,似春天的柳葉。清代綠釉新品種有郎窯綠、鸚哥綠、松黃綠、龜綠、湖水綠、魚子綠、秋葵綠等多種。其中,“郎窯綠”又名“蘋果綠”、“蘋果青”、“綠郎窯”,是郎窯紅的窯變產(chǎn)品。
郎窯紅制品在窯內(nèi)燒成的最后階段,因銅紅釉誤被氧化,使釉中的低價銅氧化為高價銅,里外釉面均呈淺綠色,顯玻璃光澤。而有的比郎窯紅更為名貴,其釉色微綠瑩潤而泛五色光,器身布滿極細(xì)小的紋片,故又有“綠哥瓷”之稱。郎窯紅還有一個窯變品種是“反郎窯”,因銅紅釉的氧化、還原不一,形成器里釉為紅色,器外釉為綠色,顧因此而得名。